崇祯三年八月,崇祯帝在怒火中决定以“专戮大帅、擅款通敌”的罪名处决了袁崇焕。历史记载写道:“其时群论哗言,无知之良辈争啖其肉以食其恨。”——这是一个君主震怒的时刻,也是百姓愤怒涌动的时刻,场面令人瞩目,几乎所有人都为这场屠杀欢呼,仿佛他们觉得终于为国家除去一害……
然而,袁崇焕真的是罪有应得吗?在当时的舆论看来,袁崇焕的死似乎成了理所当然,几乎所有人都对他的死义愤填膺,认为他该千刀万剐。但后来,历史的眼光发生了改变。从小说《碧血剑》开始,人们将袁崇焕视为民族英雄,而崇祯帝则被视为糊涂君主。时间的流逝,让我们看到截然不同的评价。那么,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评价的变化?真相又是什么呢?
展开剩余87%要想弄清楚袁崇焕之死的背后,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:袁崇焕的能力、品德与罪过。
一、个人能力的展现
首先来看袁崇焕的能力。袁崇焕于1584年出生在广东东莞石碣镇的一个普通家庭。他于万历47年考中进士,随后被任命为福建邵武县的县令。在担任县令期间,他秉公办事,廉洁奉公,深受百姓喜爱。他不仅是文官,还是一位具有军事才能的官员,善于兵法,具有较高的军事造诣。
当时,明朝政局混乱,东林党与宦官斗争激烈,袁崇焕与东林党结交,获得了不少支持。与东林党关系密切,证明了他的品德不错,因为东林党虽然有许多问题,但与宦官的道德堕落相比,东林党更具操守。在东林党人支持下,袁崇焕很快被重用。先是被孙承宗提拔,负责修筑宁远城,之后又连续升职,成为宁远防务的负责人。
袁崇焕不仅积极组织防务,还善于调动士气,训练将士,使得宁远的军队在困境中保持了高度的战斗力。他通过宁远这一战略要地,成功收复了失地,并将明朝的边疆扩展了200多里,并在一次战斗中重创了努尔哈赤,成为了当时的英雄。
二、品德与忠诚
接下来,我们来看袁崇焕的品德。从历史资料来看,袁崇焕并没有严重的品德问题。他与东林党保持着良好的关系,表明了他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,至少在道德操守上并不差。而且,袁崇焕在与宦官势力斗争中,表现出勇敢与果敢。他敢于顶撞当时权势强大的宦官王在晋和高第,敢于与他们作斗争,体现出他具有的独立人格。
袁崇焕在被捕入狱前的表现也展现了他的忠诚。在崇祯帝发觉辽东危机时,袁崇焕带领部队急赴北京支援,并在京郊亲自冲锋陷阵,身中数箭,险些丧命。即使面临生死考验,他依然坚守自己的职责,展现出对国家的忠诚。
三、罪过与死因
那么,既然袁崇焕有如此的能力和品德,为何他还是遭遇了惨死呢?这就涉及到他的“罪过”。虽然袁崇焕有许多优点,但他确实也有许多罪过。
首先,袁崇焕对崇祯帝做出了五年平定辽东的承诺,然而他却未能实现这一承诺,事后他竟对同僚表示:“圣心焦劳,聊以相慰耳。”这种言辞显示了他对皇帝承诺的轻率,这无疑触犯了“欺君之罪”。其次,由于未能实现五年之约,他选择了冒险与清军谈判,企图尽快解决边疆的危机。此举虽然有一定道理,但由于谈判过程中的妥协,清军得以强势地占据辽东。
此外,袁崇焕在努尔哈赤死后前去吊唁,并与清朝皇太极书信往来,这一行为在当时看来是不忠、不诚实的。更为严重的是,袁崇焕的这些行为未能及时上报给崇祯帝,导致了朝廷对他深感怀疑。更糟糕的是,袁崇焕在回京救援时,又遭到阉党残余势力的污蔑,最终导致了他的被杀。
然而,袁崇焕并非完全没有支持者。案发后,许多忠臣为袁崇焕求情,诸如周延儒、成基命、祖大寿等人都曾上疏为他辩护。但这些努力并未改变袁崇焕的命运。梁启超在《明季第一重要人物袁崇焕传》中提到,袁崇焕的死无疑是冤屈的,他认为如果袁崇焕仍在,或许能够改变明朝的命运。
四、佘义士的忠诚与守墓
袁崇焕死后,百姓的舆论完全倾向于指责,而唯一为他坚持到底的,是他的贴身侍卫——佘义士。佘义士曾亲眼见证袁崇焕为国家作出的巨大努力,他深知袁崇焕的忠诚与英勇,不能接受他被杀的事实。最终,佘义士冒死偷回袁崇焕的头颅,将其埋葬在自己家中,并誓言守墓一生。
这个承诺维持了150多年,直到清乾隆年间,乾隆皇帝为袁崇焕平反,并对佘家的忠诚表示尊重。佘家始终坚持守墓,直到今天,袁崇焕的墓依然屹立不倒,成为了忠诚与正义的象征。
通过佘义士与佘家后代的坚守,我们可以看到,袁崇焕不仅仅是个历史人物,更代表了一种忠诚与正义的精神。这种精神,跨越了历史的时空,直到今天依然感动着每一个追求正义的人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通优配-东莞股票配资-低息配资炒股网-配资实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